close

2017/05/10新聞斗大的標題寫著:

《談低薪+林全:台灣實質購買力比英國高

Source: http://www.cna.com.tw/news/firstnews/201705080453-1.aspx

第一眼看到這標題我想大家都很驚訝:哇!是這樣嗎?我也一樣,所以毫不猶豫仔細閱讀了該篇新聞的內容,裡面內容談到幾點我也認同,認同的點在於新聞裡頭有提到:

「台灣是低物價、低薪資,政府應創造環境,讓願意在台灣實現創業理想的人可繼續在台灣努力。」

這句話的因果關係其實應該倒過來看:「因為環境結構未改變,因而導致低薪資低物價低(但是一直上漲中...)」,這現象絕非好事,而且迫切需要解決,因為物價低?!這點大家現在應該都很不認同,因為一例一休的影響已經有一些廠商悄悄漲價,雖然幅度不大但依舊是一個負擔,再者,水費與電費也都因為缺水缺電的問題不斷延燒,政府也在研議要漲價了,所以低物價嗎?目前可能還是,但未來我保持懷疑且不樂觀的態度。(水電費的問題未來我會在另寫一篇社論~~請期待!)

上述提到一個很嚴重也是根本的問題,我以下列幾點做說明並解釋:

第一、經濟環境從網路的蓬勃發展後便大幅快速變動,但台灣問題就在這裡,由於過於保守的政策與法規,使得產業結構遲遲未能升級成智慧產業或者品牌商,且廠商為了追求低成本,在台灣勞工素質提高薪資要求也提高後,廠商大舉外移至較低經濟發展的國家,例如:當時的中國、東南亞等等,也因為這樣的情況廠商一直在追求「毛三毛四」而非高附加價值的產品,導致薪資無法上漲之外、人才也大量外移。

第二、文中提到的「平均國民購買力」(人均GDP) 這個數字令我質疑,因為有學經濟、統計的都知道,「平均數」是很好偽造的數值,所以這購買力很夠是指金字塔頂端的人吧?20年來物價漲很多但薪資不漲(經行政院主計處統計:扣除消費者物價指數(CPI)後,近10年來2007~2016年的薪資漲幅僅0.03%)為人詬病的地方在於,賺到的錢流入金字塔頂端的人,但中低產階級生活品質不斷地被通膨侵蝕。
第三、呈第一點,產業結構不夠扎實:法規規定太多、稅負不公、兩岸政策不安等因素,企業也對於新增廠房等投資卻步,在凱因斯模型中(Y=C+I+G+NX)可以解釋,C因為薪資不變所以民間不敢消費,I也因上述問題不敢擴大投資。

當然,上述不能全然怪政府,但是政府扮演領頭羊有著重責大任研擬政策,在這過程政府可以學習OECD(經濟合作發展組織)的「重大政策法規事前評估準則」
1. 提升法規品質與完整性
2.確保利益大於成本(長期、宏觀來看)
3. 避免紙上談兵(資訊盡可能透明化,並與產業接軌)
4. 民主溝通不黑箱
綜合上術準則才能使政策凝聚民間的力量,讓台灣團結起來,而不是被政治蒙上雙眼而分化了,最後,套川普的勝選宣言做結尾:

Make Taiwan great again!

跟我一樣是20歲出頭的年輕人,別因低薪而氣餒,讓我們接下棒子,一起來改變台灣吧!

arrow
arrow

    有點懶癌有點書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