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出社會一年半,這段期間也看了很多心理學文章,想到這期間感受到了上班與上學之間的差異而有感而發,

「上學的目的」
前一陣子讀到一篇國外文章在探討上學的目的,裡面大概的內容談到:
以師長角度而言,最直觀的回答就是「傳道授業解惑」,讓學生找到志向並習得一技之長。
但學生通常很難領會這些「大道理」,以學生角度出發上學的動力不外乎就是兩個:
成就感(Accomplishment)、交朋友(Make friends)
就這兩個主要上學動機而言,外在環境也很容易取得,比如:混幫派、網路世界等,也因此許多學生容易找不到上學目標與目的而走偏,或達不到「社會期待」。

試想「上班的目的」
學校目標與目的其實已經很明確都容易迷失,何況更長遠卻沒指標的路 - 「工作」?

脫離學生身份後,非常容易迷失在追求薪水的成長當成唯一工作目標,畢竟這是最容易量化,且短期內可以取得的成就,就像是棉花糖實驗中的棉花糖一樣。
試用Herzberg的雙因子激勵理論(Two-Factor Theory)
以企業人資的角度自我審視工作目標與目的。

1. 保健因素:物質的誘因,包括:薪水、人際關係等(外在誘因)
2. 激勵因素:心理層面的誘因,包括:自我成長、成就感等(內在誘因)

保健因素是短暫性的成就,加薪、獎金當然是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環,但長遠來看就像一個無盡的黑洞,讓人不停的追停不下來。
激勵因素是長遠性的Life purpose,很難察覺容易被忽略也是最容易造成遺憾的。

張忠謀曾說:企業要能夠永續經營,必須是把insight放得遠,先有長期規劃,短期策略領導人必須堅守原則(btw, 張忠謀一在強調誠信)。
很多企業的倒閉或衰落,都是因為太過追求短期利益,像是:2000年初的網路泡沫,當時只要新產品能跟網路、電腦沾上邊股價直接噴50倍都輕而易舉,甚至連紡織業也來掛勾沾邊...

由這句話語例子反推回個人,
我們長遠的目標為何?
享受現在的工作嗎?
除了薪水,這份工作對我而言的價值為何?
工作、家人、個人成長 怎麼分配?
值得省思

#人生好難

arrow
arrow

    有點懶癌有點書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